2021-01-18

区块链、大数据……公益信息化建设需要这些创新技术吗?

跟一个公益机构洽谈项目信息化系统的需求,我根据他们的项目流程进行梳理,设计系统解决方案,让受益人、捐赠人、机构管理人员等不同角色可以在管理系统中参与,共同完成项目的流程。

这时机构的负责人提出一个问题:“这里面的系统流程很清晰了,感觉对我们的项目管理和执行会很有帮助。但是我还想请教一个事情,咱们要做的这个系统有没有什么创新的技术在里面呢?比如说,我们能不能利用大数据、区块链去做一些优化呢?”

我能理解这个机构的想法,谈到信息化建设,大家总是想到了很高大上的东西,加上互联网宣传的各种技术趋势,所以会担心自己搭建的信息化系统没有赶上最新的技术潮流,发挥不了作用,很快被淘汰。

随着公益行业发展加快,区块链、大数据、机器学习、loT这些词语也传到了公益行业中。但互联网公益真的迫切需要这些前沿的创新技术吗?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

在乡村学校建立公益图书馆是满天星公益的主要业务。从第一间满天星图书馆建立开始,满天星公益就在自主研发适合乡村图书馆使用的借阅系统。

第一版的满天星公益借阅系统沿用了传统思路,开发了运行在桌面端的图书馆软件。各个图书馆可以自行安装,使用其管理图书馆。

但这种模式存在执行落地的问题:由于乡村学校的人员电脑知识有限,安装软件容易遇到问题;另外就是当电脑出现故障时,他们索性重装系统,经常导致存储的借阅数据也丢失了。

于是在2016年,我们跟满天星公益讨论第二版借阅系统的开发思路。考虑到有能力支持建立公益图书馆的学校,都基本具备了稳定的网络条件,我们决定开发基于云端的借阅系统。图书馆端只需要一台电脑和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借阅系统,用之管理图书馆。数据存储在云端,因此满天星公益的管理人员可以看到图书馆的实时运营数据。

这种模式大大减轻了借阅系统的部署和维护工作,满天星公益得以将借阅系统安装到所有的公益图书馆中,足不出户就掌握了各个图书馆的运营状况。

因为云端的借阅系统足够简单好用,并且满天星公益也十分注重对图书馆运营的培训指导,大部分图书馆都设立了学生管理员,图书馆每周定期开放,由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大大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增加了老师开放图书馆的积极性。

学生们在自主管理图书馆(图片来自满天星公益)

 

随着小程序技术的成熟,我们又为满天星公益借阅系统增加了小程序端。小型社区图书馆可以不需要购买电脑和扫描枪就可以开展借阅业务了。

这时“AI智能货柜”技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城市出现一排排的智能货柜,用户只需要扫码或者扫脸就能打开柜门,拿出货物关上柜门就自动完成了支付流程。

参考图片,来自http://www.weste.net/2017/11-08/117500.html

 

有项目希望利用这项技术去实现公益图书馆的“自助借书”流程。这个项目计划在乡村投放“智能书柜”,孩子刷脸就可以打开书柜,拿出想借的书籍,关闭书柜即完成借阅。

这个项目模式中很吸引人的一点是,它同时在公开募捐平台发起了多个公益图书馆项目。用户可以选择项目下的图书进行捐赠,项目实施方可以给每一本书贴上标签。结合智能书柜的书籍识别追踪技术,捐赠人可以追溯书籍的每一次借阅情况。

然而,这个项目开展并不顺利,大部分图书馆项目并没有完成筹款,捐赠进展停留在了2019年。

我跟一个公益项目负责人探讨过原因,他觉得这种模式的成本太高,筹款比较困难。而且智能书柜放在乡村,乡村教师不熟悉如何配置使用,且一旦出现故障难以维修,这让很多机构有所顾虑。

智能书柜的理念很好,但落地到乡村可能还不是很好的时机。

乡村公益图书馆需要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满载好书的书架、正确引导孩子阅读的方法、以及容易使用的借阅软件。这不一定需要非常创新的技术。

 


 

与此同时,公益机构对创新技术的理解往往存在着误区,我们以区块链技术为例。

参考图片,来自 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i/2017-01-12/pid_8509621.htm

 

随着比特币的兴起,区块链很快就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人都在谈论区块链,公益人也觉得区块链可以用在公益领域,解决信息公开的可信性问题,追踪每一笔捐款的去向,于是有一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益平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但很少人知道它具体是怎么运作的。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捐赠平台,人们捐款之后,可以得到一串长长的“代码”,并被告知这串代码可以保证这笔捐赠不被窜改。

但其实公众并没有耐心去理解区块链的逻辑,也很难感知到区块链是否真的产生了捐赠不可窜改的效果。他们只是被强塞了这种概念。

有些人捐款只因项目文案写得好,打动了他;有些人想了解项目进展,但只需要感性的进展和结项报告推送。

公益的透明问题并不需要靠区块链来解决,而主要靠的是公开募捐平台的公信力和机构主动披露的项目报告

真正较真的人,只需要研究下机构披露的项目报告,就足以发现其中的矛盾。这些人为因素产生的问题,区块链无法限制,也体现不出来

区块链技术用于公益肯定有其应用场景。这需要有互联网企业牵头探索真正实用的场景,并开放技术供公益行业使用,让公众对这项技术有普遍性的基本认知,才能落到实地。

 


 

对于一线互联网企业来说,提前布局前沿创新科技才能在市场上占得先机。这些技术成熟之后,可以投放到普遍行业中。作为公益机构,可以关注这些技术动态,并考虑是否可以应用到自己的项目中。

但以机构之力投入去自主研究使用前沿技术来服务所执行的公益项目,并不是很切合实际。大部分公益机构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信息化“从无到有”的过程,即如何将线下执行的项目流程搬到线上,以提升项目执行效率,实现规模化运营。

因此,公益机构应该从自身项目的实际情况出发,定制线上系统的业务流程,才能使信息化建设有的放矢,落到实处

然而,有些公益机构对信息化寄予了太高的期望,期待互联网技术解决一切问题,并且这个过程最好是自动化的,不需要机构自身做很多事情。

这种期望是不现实的,公益机构要拥抱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深入去了解它,积极与技术服务方沟通,结合项目的特点来定制合适的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公益机构去思考和梳理项目流程,乃至在整个信息化平台的使用运营中进行不断的反馈和优化。

我们来看一个正面的例子。

在一篇报道质兰基金会的文章中,提到了基金会的项目管理系统,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描述:

——

质兰从一开始梳理自己的需求,用了很长的时间。2018年10月份左右,在基金会注册期间,我们就开始需求梳理,做了比较多案头工作。颖溢的从业经验让我们既了解从一个申请人的角度,比较友好的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又从基金会管理的角度,知晓风险管控点。基于此,我们从项目管理流程上入手,梳理出重要的节点,定下来大的系统框架模板。

系统搭建之初,质兰曾找了一个产品经理团队去和IT开发人员沟通,但产品经理团队很难直接理解资助和管理的逻辑,因此质兰决定直接和IT开发人员沟通。这个过程中,质兰又发现开发人员和我们的话语体系是不一样的,你必须用开发人员的话语体系去表达需求,他们才听得懂。

比如说项目建议书的评审,如果你只说我有资助顾问、评审专家、终身专家3个角色,他们都会参与评审,开发人员是完全不知道你具体的逻辑是怎样的。为此,你需要有很详细的流程图,能清晰展现出每个环节的逻辑,整个资助板块颖溢用了多个文档,近40页的流程图阐释清晰。同时,我们也用软件画出初步的(未经美化)但布局清楚的前台页面,如此,IT开发人员才能真正理解你的需求并着手开发。

所以,对于系统开发很重要的是,一开始系统功能的构架、以及相应的各模块的逻辑要尽可能地清晰、完整,对于各个模块的功能、使用和管理权限,各模块未来是否还会有进一步的功能展开等,都要尽可能思考的充分些。同时,要避免出现大的逻辑漏洞。如果逻辑出现问题,系统后台大幅修改和调整,就会比较麻烦。目前为止,质兰的管理后台有很多次微调,但没有大的架构变动。

——

更多内容可参考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X3uAX3CSDYIP7Y2HvJUddw

 

质兰基金会的项目管理系统的发展历程很值得深思。因为它一开始并非是完善的,也没有用到什么创新技术。但机构人员通过梳理项目管理流程,定下了系统的基本架构,在开发完成投入使用之后,通过不断进行反馈和优化,才演变为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可以让基金会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完成众多项目的申报管理工作。

在我们与一些公益伙伴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伙伴是畏惧梳理系统需求和业务流程的。他们觉得自己不懂互联网,所以也无法按照互联网的模式来梳理,从而在信息化建设上止步不前,或希望创新技术能帮助解决一切问题。

从质兰基金会的信息化建设经验来看,我们建议公益机构不要畏惧互联网,要勇于踏出第一步,与技术服务方共同努力把项目需求和流程梳理清楚。

在信息化系统上线后,即使一开始比较简陋,公益机构也应该耐心去使用,积极提供反馈,才有进行优化的空间。

而在系统运行稳定、技术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公益机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尝试将创新技术应用到系统中,让系统可以更高效地运行。

 


 

作为技术服务方,我们可以积极与公益伙伴探讨项目流程需求,以我们的互联网公益项目经验提出合理的方案,并与公益伙伴共同努力去实施落地方案。

互联网技术在发展,将来也会有更多创新技术得以普及。因此无论是技术服务方,还是公益机构,都应该与时俱进,拥抱互联网,以帮助提升项目的执行效果,实现机构的使命和愿景。

微信扫码咨询
QR Code
在线咨询
咨询
咨询
回到顶部